杨某释放时,其亲属为监狱送上锦旗
改造人的思想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罪犯犯罪成因复杂,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线索中找出有用的信息,突破罪犯的心防,帮助他们走向新生,这是监狱警察的必修课。
武陵监狱罪犯杨某于2019年10月入监服刑,参与劳动改造态度消极,经常以身体不适等各种借口逃避劳动生产,且性情暴戾,时常因一些琐事与其他罪犯发生口角。值班警察找其谈话时,他的态度恶劣,言语嚣张,顶撞警察,成了监区有名的“刺头”。
监区一边对杨某采取必要的惩戒措施,一边研究教育改造对策。经过仔细查阅卷宗以及走访了解,警察发现,杨某父母早年离异,且常年在外打工,没有时间管他。他早早辍学混迹社会,江湖习气浓重,信奉“真理是拳头打出来的”,法律意识淡薄。入狱服刑后,杨某没有提供亲属电话号码,与外界没有任何联系,也没有亲属探视。窘迫的境遇让自卑又敏感的杨某觉得没有面子,试图通过在其他方面“出众”找回自尊。加之杨某系涉恶人员,认为自己在服刑期间没有希望申报减刑,认为劳动改造都是徒劳,想方设法逃避。
为了啃下“硬骨头”,监狱成立教育转化小组,安排5名警察攻坚。结合杨某入监以来的改造表现,攻坚小组决定对症下药,打出“组合牌”。“法律牌”。加强对该杨某的法律法规教育,督促其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了解法院定罪的依据和量刑的标准,对其学习情况每周进行一次检查、答疑,引导其彻底认清犯罪事实,从根子上认罪悔罪。“亲情牌”。攻坚小组想方设法与杨某母亲取得联系,告之杨某的改造情况,诚恳地邀请杨某母亲到监狱会见,用亲情感化。同时专门为杨某开通电话卡,让其每月与母亲通话。在一次次会面、一个个电话、一封封家书的交流中,杨某动容了,逐渐打开了心扉,开始主动与监区警察沟通。“同改牌”。特意安排表现突出的罪犯对杨某开展帮教,加强生活中交流谈心。“真情牌”。主管改造的副监狱长、监区领导以及攻坚小组每周对杨某开展两次以上的“拉家常”式谈话,重点关注其在服刑生活期间遇到的困难,关心他的身体情况等,让杨某感受到真切的关心。监狱先后三次派警察前往杨某家中,深入了解其家庭情况,开展相应的帮扶。
通过一年多的教育引导,杨某真正认识到了自己思想上的误区,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学会了忍让与包容;行为规范养成良好,近半年时间内无任何违规违纪行为;彻底端正了劳动改造态度,积极参加劳动。更重要的是,杨某深刻地理解了何为亲、何为情。2021年监狱开展金秋入户走访活动时,杨某特意拜托监区警察从自己的劳动报酬中取出500元为奶奶庆祝生日,以尽孝道。杨某在即将刑满释放时郑重承诺,出狱后一定谨记党和政府的再造之恩,不忘警察的谆谆教诲,好好做人,无愧于改造路上帮助过自己的警察,无愧于服刑期间关爱倍至的双亲,无愧于“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新生。
像杨某的案例,每天都在监狱发生。不抛弃、不放弃,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会尽可能帮助罪犯重获新生,这就是监狱警察改造罪犯的日常。
(武陵监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