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我们都爱看,之前要排队很久才有机会借阅。现在有了‘心巢’,我们可以同时在线阅读,再也不用等很久了,感谢警官们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改造条件。”娄底监狱三监区图书室内,罪犯刘某在电脑上看完自己喜欢的书籍后,兴奋地向管教警察分享道。他提到的“心巢”,是三监区集体智慧的结晶——“心巢”教育改造软件。
“心巢”教育改造软件由三监区警察历时1年自主研发完成,集罪犯积分管理考核、书本阅读、兴趣小组形象展示、挑战答题等功能,可实现一站式查询、一键式运用、一体式体验,有助于提高罪犯教育改造效果。
破解阅读难题
受条件所限,三监区图书室存在图书容量少、个别受欢迎的书籍难借阅的问题,有的罪犯甚至等候一个月也无法看到感兴趣的书。“心巢”软件设置电子阅读板块,将图书室原有书籍扫描成电子档,极大地缓解了罪犯借阅难的问题。软件还搭载听书程序,方便部分文化程度不高的罪犯阅读。
“我年纪大了,读书少、识字少,只能听别人讲述。现在有了电脑上的听书功能,我也可以‘充充电’了。”57岁的罪犯谢某高兴地说道。良好的阅读体验,让越来越多的罪犯喜欢上了阅读。到图书室看看书,成为罪犯改造生活之余的一大乐趣。
满足精神需求
“我很后悔,没有坚持完成学业,在社会上瞎混,最终误入歧途;通过阅读,我知道每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都要付出艰辛努力,走歪门邪道是行不通的。”这是罪犯陈某上传到“心巢”的读书心得中的一段话。
陈某刚入狱时十分迷茫,感觉人生没有希望,所以破罐子破摔,时常和同监舍罪犯争吵、打架,被监区列为重点罪犯。管教警察通过积极引导其阅读并撰写阅读心得方式开展转化,帮助他找到人生方向。经过管教警察的不懈努力,陈某逐渐养成了阅读习惯,找到了精神寄托,他的多篇阅读心得被上传到“心巢”软件展播。今年5月,陈某在阅读《生命的滋味》一书后,给作者写信,分享自己的所想所悟,获得作者的充分肯定并回信。
“很多罪犯跟陈某很像,找不到精神寄托,无法树立正确的改造目标。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利用‘心巢’这个平台,通过创造更多学习和展现自我的机会,让罪犯汲取文化知识、感受个人价值,形成积极改造的内生动力。”监区长彭惠军介绍道。
“心巢”软件运行以来,已成为监区罪犯交流改造思想的平台,累计举办各类分享会8次,上传各类心得100余篇。
培育兴趣爱好
“心巢”软件开设“兴趣小组”专栏,部分有特长的罪犯作品,被扫描到兴趣小组模块实时展播,极大地提高了罪犯参与兴趣班的积极性。
罪犯戴某17岁开始服刑,先后“三进宫”。到娄底监狱服刑后,不服从警察管理,被监区认定为重点罪犯。在一次偶然巡查时,管教警察发现戴某在用旧纸盒折叠五角星,便问他在做什么,戴某漫不经心地回应道“折着玩”。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管教警察敏锐地察觉到这也许是改变戴某的契机。
随后,管教警察为戴某买来折纸相关书籍、纸张、颜料,并将其作品上传到“心巢”。精美的作品,得到了其他罪犯的关注。“现在网上很多卖手工品的,你把这门手艺学好,出去后可以自己创业当老板。”管教警察趁热打铁、耐心开导,戴某热情高涨,手工品越做越精美,累计创作作品80余个。监区还以戴某为教员开设手工兴趣班,教授更多的罪犯学习这门技艺。
参考手工兴趣班的模式,三监区陆续开设书画、音乐、围棋等9个兴趣班,充实了“心巢”软件展示界面同时,也极大地活跃了监区改造气氛。
积蓄改造动力
“请从以下答案中选择正确的一项。”罪犯张某正在使用“心巢”,屏幕上突然弹出一道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题目。随着张某点击正确答案,软件才恢复运行。
“为了更好地对罪犯开展教育,我们参考时下广泛运用的模式,罪犯在使用软件时,电脑会随机从题库中弹出问题,回答正确后,方可继续使用30分钟。目前,题库包含《服刑人员规范38条》《政治宣传30条》《中华传统文化1000题》等内容。”副监区长罗江介绍。
软件运行以来,三监区“寓教于乐”教育模式成效显著,图书室已然成为罪犯最向往的地方,越来越多的罪犯爱上阅读,乐于展示自己的兴趣。同时,监区管理手段更加丰富,改造氛围不断好转,罪犯违规率也取得了明显下降。
接下来,监区将根据软件运行情况,不断优化设置,完善功能,丰富内容,并申请专利版权,围绕“心巢”打造有特色、有亮点、有成效的教育改造品牌。
(娄底监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