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司法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表彰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的决定》,对在司法行政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我省监狱系统3个先进集体、7名先进工作者和1名劳动模范获得表彰。为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发挥好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特推出《致敬!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双先”》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湖南省津市监狱罪犯总医院特殊病犯监区:与“艾”同行,用爱治“艾”
湖南省津市监狱罪犯总医院特殊病犯监区成立于2011年9月,是全省唯一一个收治男性艾滋病犯的监区。近年来,特殊病犯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坚持党对工作的绝对领导,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责作为最根本的政治担当,克服警力严重不足、医疗设施落后等困难,从严管理、全力救治、耐心改造800多名艾滋病犯,不负党和人民赋予的重大政治责任和职业使命。2022年6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司法部授予“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凝聚思想,逆行路上勇担当
“老张,你的病还需要多休息,这次就不安排你进去了吧。”“占监,我是支委成员,不能总让你们帮忙,我能行。”这样的对话不止一次发生在支部书记占建华和支部组织委员张剑平之间。张剑平接受脑梗治疗后,医生建议多休息,但他考虑到监区的实际困难,拒绝了监区的照顾,连续封闭执勤63天。
不止是张剑平,为了能让其他有实际困难的同事能多休息,占建华也多次主动申请连续封闭执勤。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特殊病犯监区支委一班人深信打铁还需自身硬,始终干在前、走在前,尤其是在突发犯情病情处置、病犯外诊透析、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支部委员总是充当“急先锋”,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在支委带领下,监区始终坚持党建带队建,每周集中组织学习一次,每月检查学习一次,每季座谈交流一次,在筑牢政治忠诚、担责尽责上持续加劲发力,多年队伍“零违纪”。监区每半年邀请专家开展一次知识讲座,每季度开展一次心理测试,多次组织警察走进校园、社区作防艾公益宣传,引导警察用真心真爱管理和教育转化艾滋病犯,2018年,以该监区事迹为原型拍摄的微电影《“艾”的付出》网络点播量达上百万。
严管细查,管治路上显本色
“感谢监区给了我第二次生命”。2020年10月,一面写着“悉心救治暖人心,公正执法为人民”的锦旗送到了监区。艾滋病犯李某病情极不稳定,多次在生死边缘徘徊,不堪忍受病痛折磨的他甚至出现了轻生的念头。“除了稳定病情,更要疏导情绪”,监区警察除了把监管安全、日常诊疗等专业做到极致,还十分注重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进行安抚,给予李某战胜病魔、重获新生的勇气。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方努力下,李某的病情逐渐稳定,走上了改造新生的正确道路。
艾滋病犯病情复杂,像李某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监区专门成立应急救治组和危重病犯处置组,24小时待命应对突发情况,多名病犯因抢救及时转危为安,受到罪犯家属的赞许,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和改造效应。
近年来,押犯结构日益复杂,尤其是艾滋病犯数量快速增长,给监管和医疗工作带来巨大挑战。特殊病犯监区迎难而上,坚定落实“应收尽收”政策,做到“收得下、看得住、管得好”。结合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艾滋病犯日常管理、医疗保障、就诊流程、服药工作等16项管理制度,建立疑难重症犯救治、转诊等联动协作机制,实行定期排查分析工作法,对各类隐患实行每日一排查、每周一剖析、每月一分析,确保对重点罪犯、危重病犯全方位监控、包夹、护理到位。监区连续实现监管“零事故”、医疗“零感染”。
用心关怀,新生路上添新翼
监区警察坚持用真心守“艾”、用真爱护“艾”,在执法与诊疗中,自觉做到不佩戴防护设备、不用有色眼镜看待病犯、不躲避与病犯的正常交流,使病犯感到被尊重,拉近彼此距离。
2019年,一名医生警察在为艾滋病犯进行外科手术过程中突遇毛细血管破裂,血溅入眼中。当时尽管害怕极了,整个人都懵了,但身为警察和医者的强大信念战胜了恐惧,他快速平复心情,简单进行处理后继续手术,直至完成手术才接受阻断治疗。这名警察的事迹在病犯中引起强烈反响,许多病犯被他这种“不放弃、不嫌弃”的精神打动。
很多艾滋病犯刑期比命长,心理压力极大,性格敏感脆弱,比普通罪犯更需要关爱关怀。为此,监区每年组织开展“红丝带”帮扶、亲情帮教活动,畅通病犯与家属之间的沟通桥梁,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社会和家庭的温暖。开设刺绣、书法、绘画等兴趣班,不定期举办作品展,经常性举办读书交流、太极拳比赛、器乐演奏会等文体活动,帮助病犯陶冶情操,搭建新生桥梁,建立对抗病魔和重获新生的信心和勇气。
在改造艾滋病犯这个特殊的“战场”,特殊病犯监区的每一名警察坚持“用爱释艾、与艾同行”的理念,做到“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用敬业奉献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监狱警察的使命担当。
(局政治部、津市监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