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娄底监狱五监区的图书角,一本《中华诗词》杂志被罪犯们反复传阅。因为在这本杂志中,刊登了该监狱罪犯袁鑫(化名)写的一首诗。
袁鑫,这位曾经令管教民警头痛的“改造钉子户”,如今成为娄底监狱的一名诗词达人。他的蜕变之路,折射出娄底监狱以传统文化教育重塑罪犯灵魂的创新实践。
从叛逆到觉醒:诗词照亮新生路
“周警官,我的作品登刊啦!”2022年深秋的清晨,袁鑫挥舞着杂志奔向管教民警周超时,他眼角泛着泪光。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距离他第一次接触《中国诗词大会》已过去500多天。
时针拨回2011年,26岁的袁鑫因犯抢劫罪被判17年有期徒刑。漫长的刑期曾让他自暴自弃,他因为违规不断而成为监区重点矫治对象。转机出现在2021年春,娄底监狱引入传统文化助力罪犯教育改造工作,各监区定期组织收看《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当《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开播时,周超注意到袁鑫“像被钉在座位上”,全程屏息凝神。
“当时他眼里有光,那是我们等待多年的改造信号。”周超立即向监狱申请购置《唐诗三百首》《宋词鉴赏辞典》等书籍。在随后的“诗词角”活动中,袁鑫展现出惊人记忆力,他能完整背诵《春江花月夜》《琵琶行》等300首诗词。周超趁势引导,为他制定“每日一诗”学习计划。
蜕变之路并非坦途。面对个别罪犯说他“小学文化还想当诗人”时,袁鑫没有回应这些嘲讽,他将民警的教诲和关心记于心中,痛改前非。从2021年开始,袁鑫就再无违规扣分记录。袁鑫通过不断学习、背诵,他的诗词背诵量逐步达到了3000余首。学习到“走火入魔”后,袁鑫便开始尝试创作诗词:“竞诗酣畅三更梦,惊醒邻床待晓晖”。看到其他罪犯改造好回家时,他也会激起“思乡之情”:“君看硕柿秋窗外,高挂灯笼照旅人”。
炼狱淬火三千日,一朝破茧化文虬。2022年,袁鑫在多次投稿后,收到了来自《中华诗词》杂志社的包裹,里面是两本刊登了他作品的书籍和一封杂志社编辑的来信。
“你在高墙内知错能改,难能可贵。我们感受到了你心中希望的种子,就像你自己写的诗一样。”编辑在信中鼓励袁鑫积极改造。这一刻,袁鑫感觉找回了人生的价值。
2024年8月,袁鑫又给自己的偶像——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总冠军、上海公安学院特聘红色讲师陈曦骏写信寻求学诗方法。陈曦骏老师在回信中说:“学诗路虽曲折,却也是一场美丽旅行。正如陆游所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收到这封回信,袁鑫深受鼓舞。
尝试“以文化人”:高墙内的教育创新
“刚入监时刑期长,自觉前途灰暗无光,无心改造,在监区民警的悉心引导和社会力量的帮助下才逐渐走出心理困境。”袁鑫说,“今有幸在传统文化的雨露下涤荡灵魂,我定勤习笃学,不向光阴堕寸功。”如今的袁鑫已然成为监区传统文化的优秀罪犯代表,他憧憬踏上梦开始的地方——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
“感谢政府把他教育成了一个好人。”袁鑫的哥哥对民警表示,“以前我弟弟一个月不打电话回家,家里人都认为他又在监狱犯错了,现在真的是大变样!”
袁鑫的故事并非孤例。在娄底监狱提供的一组数据中,一份特殊的成绩单引人注目:“2023年上旬,娄底监狱积极与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协调争取,在监狱设立了全省监狱系统第一家指定书画等级考试考点,引导罪犯学习书画。两年累计235名罪犯参与书画等级考试,通过率达到96%。”而这些数字背后,是该监狱创新传统文化教育促罪犯蜕变的生动实践。
随着更多的传统文化书籍资料和非遗文化涌入高墙,罪犯舞狮队、国画小组和篆刻兴趣班在娄底监狱也开展得有声有色,高墙内学习氛围高涨。娄底监狱决定,今后监内改造文化的宣传原则上都由罪犯自己创作、书写。
“过去单纯说教式改造效果有限,要从文化根脉中寻找唤醒良知的力量。”娄底监狱政治委员彭欢虎专门为罪犯挑选了几副对联,由罪犯书写并挂在监舍大门上:“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我们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唤醒罪犯内在的改造动力,引导他们把刑期当学期,以学习促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彭欢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