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烈日似火,新邵县太芝庙镇严塘村,一条正在拓宽的村级公路上尘土飞扬。
“今年我们有三条通组道路要修建改造完,这样人货出行就方便多了。”省监狱管理局驻严塘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村支部第一书记刘超余望着施工现场,掩饰不住满怀欣慰。
大山里的“穷村落”
严塘村位于新邵边远山区,与邵东、双峰、涟源三县毗邻,素有“一朝走四县”之说。几百年来,周氏族人在此依山而居,自给自足。当外面的世界腾飞,老村落和新时代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个海拔500米,抬头是山、低头也是山的小村,离最近的镇政府也有19公里。山高,坡陡,弯急,路险,生意人多不愿来。“四毛多的砖运进严塘,运费还要加一毛多!”村民无可奈何。
大山和道路,成了制约严塘人凝心聚力、提升素质、脱贫发展的两大“痛点”。
因地处偏僻,交通、信息和思想闭塞,山窝里的严塘长期贫穷落后。全村14个组267户1029人中,在册贫困户79户314人,贫困发生率达31%,目前尚有52户190人未脱贫;绝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村里老弱病残幼多,劳动力和致富能手少;产业落后,人多地少,人均水田不足0.2亩、旱地不足0.15亩,且抛荒严重,一方水土难养好一方人;基础设施薄弱,村子无集体经济收入、无村级公共服务平台、无学校幼儿园、无卫生所、无有线电视和宽带,是全省549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要把一个这样的村子带上脱贫致富路,难度可想而知。
省城来的“警察亲戚”
初春乍寒的3月,一支来自省城的扶贫工作队在严塘扎下了根。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全力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战略部署,带着省委组织部驻村办、省扶贫办和司法厅党组的期望,省监狱管理局这个连续三年扶贫工作被评为优秀的先进集体,面对重重困难,再次勇敢地接下了驻点帮扶严塘村脱贫的重担。
“把扶贫开发作为政治任务抓,在三年内确保建档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整村退出贫困序列!”怀着对严塘人的深情厚意,有着坚定政治担当的局党委立下了铮铮誓言。
心系“穷亲戚”的省司法厅副厅长、监狱管理局局长钟艺兵、政委许明林、政治部主任周雨龙等局领导多次深入严塘调研指导扶贫工作。“扛起责任、坚定目标、突出重点、精准施策”,这些要求,无不彰显着局党委打赢新时期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心和思路。
经过严密调研论证,省监狱管理局《新邵县太芝庙镇严塘村精准扶贫三年帮扶规划》《开展结对帮扶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蓝图绘就,聚焦真扶贫、扶真贫,计划投入资金951万元,帮扶严塘村脱贫。
要扶贫,先认亲。5月底,严塘村各贫困户家中笑语喧天,少有地热闹。局领导和处部室负责人共68人,分三批到严塘村开展入户走访慰问,与贫困户“结对子”“认穷亲”,访困问需,访贫问计,送上慰问金,进行一对一帮扶,殷殷之情备至。
“一枝一叶总关情”。得知结对户周吉初家孙女因家贫难以上高中后,许明林政委自掏腰包资助2000元,并提出只要孩子愿意读书,可以继续资助她上学;张杰副处长主动帮助结对户周文生高中毕业的孩子联系职业学校就读,并安排其暑假到长沙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勤工俭学;胡爱军副主任不忘帮扶对象,多次寄送衣物,缓解其困难......力虽微薄,心实牵萦。
用脚步丈量党性和民心
送温暖只能解决一时之需,脱贫依然任重道远。
“严塘的情况,比我之前呆的贫困村都要复杂。”赵忠衡,这位2015年就开始扶贫工作的老队员说起新任务,神色肃然。
再难,也要干。
条件窘迫。就吃住在农家,借用原村小学的简陋房间,垫资购买办公设备,开始紧张工作,着力解决一道道难题。
——信息缺失。刚进村时,资料极其匮乏。村秘书那只装着一点零散资料且整天拎着走的包,就是“村档案室”。面对窘况,工作队挨户走访,摸底排查、建档立卡、编写资料、草拟规划,分类整理成册入柜,村里第一次有了成系列的档案。为了做好精准帮扶,赵忠衡还在手机上给79户贫困户建了个“扶贫信息群”,每户的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帮扶主体信息一目了然、信手拈来。
——组织缺位。原来村支两委仅4人,力量薄弱、人心浮动,办公机制不健全。经第一任扶贫队长彭利民反复做工作,原来不愿进支委的成员深受感动,再次重返岗位,没发工资仍坚持工作。工作队还帮助他们确立了周一到周四专人值班、周五支委集体办公的工作机制,严明了党的纪律。目前,全村党员10人,“两委”扩大到6人,还发展了1名预备党员,党组织带头作用正慢慢显现。
——思想封闭。“扶贫,难在扶志”。遇到一些“等靠要”思想和攀比心理严重、不愿努力脱贫的贫困户,队员们也会沮丧焦虑,但门还要进,工作还要做。有时候甚至摸黑用手机照着山崖间坎坷不平的石板路去探访。有对老夫妻想被划为贫困户好移居建房,但因其不符合政策未成,工作队多次登门谈心,终于说通了这对拧着劲的老人,还帮他们解决了用水问题,老两口笑了。
两个月下来,他们走遍了村子的角角落落,每个队员都练成了“铁脚板”“巧嘴皮”,也一步步走进了群众的心坎。路上遇到队员们,村民都会热情招呼。有些村民甚至几次三番给他们送小菜送土豆。队员婉拒,村民坚持,“拿着吧,不值钱,一点心意”。
脚步丈量出的,是党性,更是责任。真诚换来的,是信任,更是民心。心里装着老百姓,老百姓才会跟你走。
“像城里人那样生活”
“感谢政府和领导,我们可以在新房过年了。”村民周有德和父亲站在正在修建的新房前乐得合不拢嘴。
周有德家是需要改造危房的4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他们居住的旧土砖房早已破旧不堪。作为D级危房户的周有德家,按政策拆除旧房,建起了新房。为了帮助危房户们尽早入住新房,工作队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定了危房改造政策,在国家补贴基础上每户再进行补贴。其中重点帮扶对象补助780元/m2,一般帮扶对象补助1-3万元,并明确按完工时间先后另外给予不同奖励,最少的也有8000元。受到鼓励的村民积极动工建房,两个月后,这些贫困户的居住条件将得到彻底改善。
令人振奋的还不止这些。占地3亩、建筑面积630㎡的村级公共服务平台已破土动工,10月份主体工程即可完工,未来将成为严塘的“政治文化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7月初,宽带网第一次接入村里,结束了严塘作为该镇4个未通网络村之一的历史。并且,经过推动,该村农网改造已纳入计划,电压不稳、电力短缺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
村支委成员周楚良最近特别开心,他渴望已久的周家祠堂到石龙江的通组公路终于开工修建了。石龙江居住着严塘村一、二组200多村民,遍山皆石,几百年来靠山崖间的石板路与山上村民来往,天黑后行走特别危险。
要想富,先修路。村里仅有2条很窄的出山公路,出行不便。急人所急,省监狱局把共计7.43公里的四条通组公路建设改造项目视为扶贫重点工程。列入今年刚性指标的三条路均已先后开工,九月底前完工。待明年最后一条道路改造完毕后,进出大山从此不再畏于险途。
按照规划,省监狱局将在基建项目上投入430万元,村里还要修建主题文化广场、人工湖,新建卫生所,安装路灯,接通有线电视,建好垃圾池和填埋场等,严塘将成为村容规整、环境优美、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新农村。
“等这些项目搞好了,我们也就终于能像城里人那样生活了。”一位长期外出务工的村民感叹道。
“让子子孙孙一直富下去”
看着新变化,村支书周研民非常欣慰。但他最忧心的是扶贫工作队撤走后,没有经济支撑的村子又会返贫,“我们村底子太薄了。”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点睛有方。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省监狱局明确了精准扶贫的核心要点——因地制宜,盘活资源,形成合力,把培养壮大集体产业作为推动严塘村脱贫的根本出路。
“这种鸡长得快,五六个月就能卖,而且肉嫩口感好,市价要25块一斤。”52岁的村民周学文望着满地活泼的鸡苗,抑制不住兴奋。
久经贫困的他,想发展又没经验没信心。扶贫工作队了解他的心思后多次鼓励他,讲政策、出主意、搞考察、跑协调、找资金、选场地,帮助他成立了学文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有21户(其中贫困户13户)加入。
“有10户养鸡,6户养山猪,3户养竹鼠,1户种玉竹,1户种油茶。”周学文如数家珍。他自己领着大伙建了240㎡的鸡棚,圈了周边的山地,准备放养市场上走俏的三黄鸡。
“今年冬天就能产生效益了,项目开展顺利的话,明年底合作社估计可收入300多万元。”他一脸憧憬。
这只是严塘产业发展的一个小缩影。省监狱局针对严塘海拔高、气温低,田地少、山林多,离廉桥中药材市场近等特点,重点指导该村发展中药材种植、土鸡、土猪、山羊养殖等现代农业及休闲农业等有利增收的特色产业,并帮助贫困户申请2-5万元的小额信用贷款用于发展产业。以流转土地荒山、产业帮扶资金等不同形式入股的农户既有租金、分红,又有劳务收入。
“等我们做大了,收入多了,就会有更多人自愿加入了。”周学文眼里闪烁着光芒。
支书周研民想的更远,虽然严塘偏僻,但自然资源丰富。他打算争取各方支持,开发村里丰富的矿泉水、青石、竹木资源和“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旅游资源——这里有众多深不可测的溶洞及神秘天坑,发展旅游、探险正当其时。
“我们不想一直穷下去,只有借助政府支持,大力发展产业,才能让严塘人真正翻身,子子孙孙一直富下去。”
(局政治部)